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聚焦秦岭研究与国际发表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高水平科研讲座​
日期:2025年10月27日 16:08    来源:艺术与设计学院

10月21日14时,艺术与设计学院“以秦岭为核心的学术研究与SCI论文写作——从选题创新到国际发表”为主题的科研讲座顺利举行。学院新进博士及骨干教师齐聚现场,聆听行业专家分享,共探秦岭研究与学术成果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本次讲座由学院科研副院长马平主持,特邀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风景园林正高级工程师陈剑教授担任主讲嘉宾。

讲座伊始,马平副院长率先阐明学院拟定“以秦岭为核心”研究方向的战略考量,强调这一方向既契合区域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需求,也为艺术设计学科交叉创新提供了重要载体。

接着,陈剑教授依据学院60多位教师的研究基础和专业优势,系统地整理了潜在的研究选题方向,这些方向包括秦岭生态景观规划、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绿色空间设计等多个领域。他为在场的教师们提供了精准的研究切入点和思路框架。此外,陈教授还带来了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主题演讲。作为一位拥有16年工作经验、主持超过2000个项目并发表了多篇SSCI、SCI论文的资深专家,陈教授从“选题—写作—发表”的全过程进行了深入讲解。在选题创新方面,他强调了立足于秦岭独特的生态和文化价值,结合“双碳”目标等国家战略,探索跨学科研究的空白点。在写作和数据分析方面,他结合自己的研究案例,详细解释了InVEST模型等工具在碳储量评估和生境质量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并分享了数据可视化和结果解读的关键技巧,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指导。

互动提问环节气氛热烈,在场教师结合自身研究困惑积极发问。针对王茜老师提出的“人文社科类课题数据分析模型选择”问题,陈教授指出需根据研究目标差异化选择,质性研究可采用扎根理论与案例交叉分析,量化研究则可借鉴生态学界的聚类分析模型,实现人文内涵与科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回应李赢老师关于“碳储量与碳排放研究选择”的疑问时,他结合长三角示范区碳储量研究经验,强调碳储量研究更能反映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本质特征,契合秦岭生态保护的核心需求,可通过多维度数据构建更具说服力的研究体系;对于李昀霏老师关注的“实践类课题向研究类课题转化”难题,陈教授提出“问题提炼—理论升华—方法验证”的转化路径,建议从实践项目中梳理共性问题,借鉴“认知双螺旋”理念实现经验总结与理论创新的双向赋能,形成“实践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成果反哺实践”的良性循环。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院教师搭建了与行业专家深度交流的平台,更明晰了秦岭主题研究的创新方向与学术写作的实践要领。参会教师纷纷表示,讲座内容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为提升研究质量与国际发表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据了解,艺术与设计学院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进一步凝聚秦岭研究学术共识,推动形成一批兼具学科特色与社会价值的高质量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