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 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2024届本科优秀毕业设计——景观设计
日期:2024年05月16日 08:21    来源:艺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西安翻译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其前身是成立于2006年的艺术系,2008年成立人文艺术学院,2015年成立艺术学院,2022年更名为艺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于2007年开始招收设计类本科学生,是西部相对较早的开设设计艺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现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四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2400余人。其中“环境设计”专业为省级一流建设专业。

学院现有专业教师9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1人,讲师30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 11人。近17年的办学,形成了一支专业性强、年龄结构合理的梯队型学术队伍。

艺术与设计学院

20245月

前言

 

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写道:“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某个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设计作为一门融合了艺术、技术、文化的多重交叉学科,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下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其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艺术创作者通过艺术作品独特的艺术语言架起了创意与美的桥梁,展示着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对不同设计领域的思考、设计服务于人并培育人、艺术美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都是我们在日常的艺术教育中需要去重视的部分。

此次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毕设创作以“向未来”为主题,包括环境设计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共计542人次参加此次展览。在这个充满创意与激情的世界里,我们鼓励学生勇敢地去探索、去感受、去表达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在“向未来”中,它可以是来自环境设计专业的同学对人居环境问题的思考,也可以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同学对艺术与未来科技的憧憬与结合;它可以产品设计专业同学对美好生活无限的遐想与创造,也可以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同学对世界充满想象的表达。

在此次展览中,希望所有热爱艺术的朋友共同探讨艺术的奥秘,分享彼此的感受与见解,让艺术的力量照“向”美好的“未来”。

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董千

20245月

 

 

 

 

 

环境设计——景观设计

 志在·凌云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作者:张伟

指导教师:张阳(讲师)、孙雨(助教)

作品简介:

    本设计通过深入研究设计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突出了场地的地理和教育资源优势。总体规划上,采用灵活的对称布局手法,既满足了校园布局的合理性,又兼顾了对称美感。校园空间被细分为教学、活动、运动和休闲等区域,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如广场、花园、露天剧场和新氧书吧等,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提供了美观、舒适且功能完备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种设计策略考虑了学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与周边社区的互动,为学校的品牌形象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注入了重要价值。

本设计旨在探究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学校园景观设计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创新思路。


 

 

 村上竹影里——西车村“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作者:李育桐、张东民

指导教师:张琳(讲师)、张天宇(助教)

作品简介:

    项目选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西车村,现代产业、果林经济产业发达。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北纬34°,灞桥区整体上属于暖温带地区,夏季较长,冬季较短。

    本次设计主要针对乡村景观规划改造展开,在全面分析乡村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以休闲公园改造、民俗文化体验广场设计,民宿改造,商业街改造四个方面为重点,致力于提高乡村环境品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

    当前,我国大力推行振兴乡村战略,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适宜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提高 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建设。因此,本设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以提高乡村环境品质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主要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优化乡村中心城区的商业环境和旅游资源,促进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刘秀村康养小镇景观绿化设计

作者:杜晓璐    

指导教师:闫鹏飞(副教授)

作品介绍: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日益提高,深受人们的喜爱,让大人与孩子在偶尔压抑的生活中找到休闲与放松的机会。因此,本设计理念以乡村自然为主,人工为辅,创造人与自然互动且共融体验不一样的乐趣,景观绿化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所以在景观绿化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游客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

以亲子体验为核心的南豆角村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设计以观赏、研学体验、休闲娱乐出发,分为六块功能区。植物种植上,打造绿色自然空间,充分利用乡村自然元素,如树木、草地、农作物等因造出自然而然的童趣氛围。在铺装上面,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运用了彩色搭配,在视觉上吸引儿童好奇心于注意力。观赏方面:有金色麦浪和莫奈花园,呈现出乡村田园的独特韵味,营造出质朴、纯真的氛围,增添景观的自然气息和野趣。研学体验:有蔬菜种植、采摘园和牧场喂养园,农作物的株高低错落,可形成独特的景观层次,使景观更具立体感和丰富度,展现了一种生态的、可持续的景观特色,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休闲娱乐:有悠然草坪和趣味麦田,是亲子共同游玩的好地方,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享受宁静时光。

 


 刘秀村康养小镇景观绿化设计

作者:曹晶晶   

指导教师:闫鹏飞(副教授)

作品介绍:

本方案为刘秀村康养小镇景观绿化设计,是以自然为出发点,以乡村振兴战略和康养旅游理念为驱动,主要受众群体是老年人以人为本是设计的基本原则。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人文乡土特色基础,以老年人的休闲养老活动为主要内容考虑到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和老年人的幸福感,本次设计将不同绿地分为:道路绿地绿化、宅旁绿地绿化、公共绿地绿化和水体绿地绿化。针对不同类型的绿地,将给出不同建议的景观绿化模式整个乡村大体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分别是 :田间康复园、农艺疗养园和天然养生园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提升增加一些具有老年人康养活动的项目可以让老年人体验村庄的乡土气息调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吸引更多老年人前来康养度假。

在植物选择上,我们以本土植物为主,通过对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的研究,合理结合植物属性,对当地村庄环境进行整体搭配,将乡村中原生态的景观特色与人文充分展现出来,打造一个宜居宜游宜疗养的地方给老人最舒适的居住体验,提高老人对所处环境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星航之境——科技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作者:张俊

指导教师:张鑫江(工艺美术师)

作品介绍:

    本设计根据西安“三分钟见绿,五分钟见园”的政策要求,意在发展和传承弘扬西安航天科技文化,改善周边环境、串联周边景点,提高科技文化的应用可以提升游客在城市公园中的体验。在多个功能区儿童游乐区,老人休闲,休闲活动区域等通过数字化导览、虚拟现实等技术,游览增强游览的乐趣和教育性,同时科技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智能化节能系统筹技术,为城市公园提供电能,同时让园中游客体验提升,提供便捷性。园中设计语言大量使用折线,矩形等规则线如同电路板一般,起到强引导性,引领游客于园内加强留客能力,发挥场地的科技文化因素,克服城市化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压迫,利用高新区科技IP,化解本身题材新颖案例较少等问题;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基于唐文化主题的兴庆公园景观设计

作者:龚传晓

指导教师:韩璐(讲师)

作品简介:

本设计针对唐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兴庆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将具有当地历史特色的唐文化融入进公园,并对兴庆公园进行重新设计,目的是发扬唐文化风格的现代公园,并为市民打造一个集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法有历史文献的考证,有现场的勘察,也有现代园林设计工艺,通过对唐代园林建筑风格、植物配置、园林意境等方面的调研,结合现代设计手法,意在塑造具有唐代文化特色的综合公园。


 

 竹乡缘—西安长安伯坊村美丽乡村景观改造设计

作者:李媛 陈佼

指导教师:王灵娟讲师

作品简介:

   本方案选址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炮里街道的村史馆村周围进行改造设计,根据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进行符合当地居民需要的园林景观设计。整体方案提取竹编文化、农业文化等元素相设计而成使当地乡村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有效的缓解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以及居住条件,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基于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当地特有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为中心,从村落的原生态形态出发,持续地对节点元素、空间肌理、景观材料等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构建出乡村聚落的温暖模式。在保护好乡村原有的传统文化基础框架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乡村进行规划,将乡村风貌与现代风貌相结合,并通过植物搭配,将村庄的街巷串联起来,形成居民的休闲空间。

整体方案中的功能分区主要分为:下沉广场、休息区、露营区、停车场、种植区、售卖区、文化展示区、阳光草坪、休息区、健身区、儿童娱乐区、廊架休息区水景小游园等根据其地形,划分不同的区域特点,并搭配不同的植物和景观小品来设计打造一个具有民族风情,深厚文化底蕴,环境优美,具有休闲娱乐功能和观赏性的开放式空间。

 

 

 

水明木瑟——长安潏河滨水公园景观设计

作者:代思婷

指导教师:薛茜元(讲师)

作品简介:

    本方案设计为滨水公园设计,基地尺度北侧370m,西侧21m,东侧275m,滨水公园面积约为7.8公顷。潏河作为“八水”其中的一条河流,一直以来都是长安城的重要水源,随着流域附近的经济开发,其河道及其附近的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日益恶化的水质、场地内垃圾的乱扔、杂草的无序生长,本应该充满活力的滨水区逐渐萧条,渐渐被周边居民遗忘。因此,充分且合理地利用和合理规划滨水景观,创建更加健康、宜居的滨水生态环境,让市民们可以在城市中享受到更加优美、舒适的休闲空间。

    景观布局形成一带、一心、多区、多节点的滨水景观。作为西安长安区的文化地标,公园的设计深入挖掘并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通过雕塑、景观小品、导视牌、垃圾桶等形式,将长安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公园景观中,使市民在游玩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滨水公园依河而建,充分利用亲水优势,设计亲水平台、水上廊道等,为市民提供与水接触的机会,满足其亲水需求。


 

    

 

 基于生态理念下的西安莲湖公园景观改造设计

作者:杨博雯

指导教师:樊璟(讲师) 陈磊(助教)

作品简介:

    本次设计的是西安莲湖公园,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老城区中,以“莲花”著名,前身是官家的后花园,在1916年正式辟为公园,自此之后逐渐向公众免费公开。设计基于生态理念下,加以新型材料,使莲湖公园符合当下绿色环保的需求,成为一种新型公园,生态一直是属于现当下热门的话题,环境的好坏关乎到人们的健康发展。莲湖区是西安市老龄化人口较为严重的区,老年人口较多,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老年人以及其他人群的需求,打造符合人们审美的公园。



 

    

 基于康养理念下社区公园景观设计

作者:南东

指导教师:胡文安(教授) 何璇(助教)

作品简介:

  本次项目基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文景路,场地中地势平坦,附近主要以居民区为主,交通发达。

社区公园承担着一个地段市民的娱乐活动,承载着人们身体与心灵的释放。康养公园也是通过这一途径焕发老年人的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公园主要以老年人身心健康为主,从老人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上建造属于老人的活动空间。在建设康养公园时,设计中将社交联系、无障碍设计和景观疗愈相结合,打造适老化宜居环境。结合以周围主要年龄段阶层和大时代背景下,使成长为“新兴公园”。公园内总共分为四大区,生态植被区、休闲活动区、滨水观赏区和安静休息区。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活动。场地中利用植物、小品、水体打造不一样的空间环境,给老年人也带来不同的体验。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耕文化广场景观设计

作者:刘芳

指导教师:贾荣(副教授) 王晓曼(助教)

作品简介:

    本设计定位以农耕文化为根本,集灯山村传统农业技艺、农耕节庆活动、农耕文化展示 、农耕体验、休闲娱乐、民俗弹唱等功能于一体的农耕文化广场。利用灯山村民俗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景观表达手法,满足农耕文化展现的同时,与民俗文化更好的融合,打造出在游览风景的同时,传播当地的民俗文化与民俗活动。营造轻松、舒适、文娱的氛围,将形式美融入功能需求,为本地居民、外来游客创造自然优美,休闲的室外休憩空间。

充分把握空间尺寸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和谐有序的空间形态布局。将功能区划分为十个区域,其中包括星宿广场、贤孝广场、勤耕之园、童乐园、休闲广场、老年活动区和旱喷广场等区域。既“星宿广场”提供给居民汇聚、集散的功能,有吸引游客眼球、激发游客游玩兴趣的作用。“贤孝广场”汇集了凉州贤孝、宝卷舞台、孝贤地雕等景观节点,展示当地民风民俗、重大民俗活动的表演。“勤耕之园”主要集中了农耕、农事、农具体验,其中特色药材种植体验区则结合当地的农耕种植特点,设立了特色药材种植体验区。结合自然让游客身临其境参与药材种植过程,了解文化、使用生产工具、生产方式,感受农业的时代变迁,激发对劳动的热情。石碾体验区打造了农耕互动的景观,激起外来游客、当地老人的回忆,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让人们懂得农具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是让其了解更多农具的发展过程和使用。

 

 

   

 地域特色下的宝鸡渭河中段滨水景观改造设计

作者:白宇欣

指导教师:肖丽丽(副教授)马彩锋助教

作品简介:

     宝鸡是中华文化重要支脉之一,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渭河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地,历史文化悠久,诞生了华夏文明,农耕文明,科技文明。近年来由于河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生态功能减退,加之后期维护不力,常伴有安全隐患发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本次设计区域为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渭河河道中游段,设计场地共7.83公顷。基地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带状滨河景观带。在本次设计中整体规划上以“一带五区多节点的布局策略来展开,一带是以渭河为载体的生态休闲廊道观光带;五大板块是以滨河活动区、植物生态区、文化展示区、休闲娱乐区、功能服务区为主。通过沿“一带生态廊道”将景观节点自西向东衔接起来在空间上形成整体。场地植物搭配上选择本土树种花卉,道路设计上划分等级。在文化挖掘上从当地民俗文化、历史名人、历史典故、文化遗址、民间传说等方面出发,来探索地域文化的融入方式。打造立足于地域文化,打造本地首个结合生态、休闲、观光的城市滨河景观公园。

 

    

 皮影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

作者:刘佳乐

指导教师:肖丽丽(副教授) 马彩锋(助教)

作品简介:

项目选址位于华阴市市区华岳中学对面,距离华阴市政府约1.5km,距华山西站约2.5km,距华山站约2.1km,距里华山山脚下约2.1km。场地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本次皮影民俗文化主题公园规划总面积为6.4公顷,整体设计布局成矩形,以此彰显当地的建筑空间文化。在公园的设计中,融入当地皮影民俗文化的特色元素,围绕皮影戏的历史、制作、表演、传承等方面展开,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深入了解皮影文化。

全园以皮影民俗文化为主题,以“最古老的动漫,最时尚的皮影”为设计理念,结合华阴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符号,增加活动主题场景、设施、互动体验项目, 使景观与皮影民俗文化主题相融互生。展开注重皮影民俗文化景观的体现,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利用植被、雕塑、水体等景观资源,着重体现民俗景观的特性,突出皮影民俗文化,将公园建成集文化体验、游赏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型文化主题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皮影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将皮影戏的历史、制作工艺、表演艺术等元素融入公园的设计中。